文| 教师君
来源| 教师营(ID:jiaoshiying365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点击上方收听主播海音朗读音频
结尾曲:高姗 - 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
前阵子,高考成绩陆续发布。
邻居家孩子名落孙山,只有350分。
我难以置信。
依稀记得,一年前的她还是年级前10名,考上名校就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但因为一部手机,一切都变了。
此前,女孩爸爸把不用了的旧手机交给了她。
之后,她总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敷衍完成作业,再跑回房间刷手机。
看小说看到两三点,通宵追剧,都是常态。
直到高考出分后,她才声泪俱下,跟父母坦白:
“我的梦想,是手机夺走的!”
不禁叹然。
互联网时代,毁掉一个孩子,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!
01
玩手机与不玩手机的孩子
结局大不同
看过一个真实故事。
乡村男孩李木子,凭自己的努力,到了当地一所著名的四星级高中念书。
但有阵子,这个众人眼中的优秀男孩,突然频频闹着不愿去读书,还绝食,发脾气。
这一切无理取闹,都是为了父母能给他配一部手机。
因为不久前,他受同学诱惑迷上了网络游戏。
家长本不想同意,但孩子总说自己控制得住,家长就妥协了。
没想到,孩子拿到手机后,玩得越发疯狂。
高三那年,别的孩子都在赶时间刷题的时候,他窝在床上打游戏。
可想而知,孩子最后高考考砸了。
为人父母最大的愚蠢,就是相信孩子能自控。
全球十大热门社交网站之一拼趣网的前总裁曾坦言:
白天,他倾力打造着让人上瘾的社交媒体。
可晚上回到家,他自己也会沉迷手机。
业内人士尚且难以自控,更何况是分辨力不足的孩子呢。
教育博主@北大奕戈曾在网上分享了自己考上北大的经历。
读初中时,他每天脑子里就只想快点放学,好回家打游戏。
他的父亲看不下去了,直接断了家里的网,从根源上阻止他沉迷手机。
奕戈至今想来都很感谢他的父亲。
如果当初没有戒掉手机,他的北大梦只能落空。
成长,本就是一场需要不断舍弃诱惑的旅程。
手机,就是孩子进步路上最大的拦路虎!
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,就是帮孩子抵挡手机的诱惑。
02
凡是让你爽的东西
也会让你付出代价
曾有人戏称,手机,就是当代新型毒品。
一项统计数据显示,中学生群体中,差不多每五个孩子中间,就有一个孩子沉迷手机。
手机影响成绩,是一定的,但这还不可怕。
可怕的是,手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。
在知乎看到一个故事。
晓雯,一名普通的初三学生。
每晚,都会跟妈妈视频通话。
读书的时候,还一边照顾着5岁的弟弟。
但就是这样一个乖孩子,有一天,被警察找上了。
原来,有个妇人发了条微博,说某地中学生和她30多岁的丈夫关系暧昧,聊天记录尺度极大。
这条微博在网上的点击量高达上百万,还惊动了地方公安局。
晓雯这才袒露真相,她和这个男人是在社交软件认识的。
两人总在深夜畅聊。
520那天,男人给她发了1314的红包,并借机约她开房。
没想到,聊天记录刚好被妻子看到了。
这才有了后来的闹剧。
妈妈听后悔恨不已,当初孩子的班主任一再强调不能给学生配手机,她还是拗不过孩子,给她买了。
买了就算了,她最不该没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。
难以想象,如果孩子真的跟那个男人出去了,现在会是什么后果?
经过这件事,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煎熬啊?
她还有心思学习吗?
她的身心能承受住这种痛苦吗?
英国曾对13000名14岁的孩子进行长期研究,发现:
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与从未使用相关网站的孩子相比,抑郁、焦虑和行为问题的患病率显著增加。
甚至,有些孩子还会极端自杀。
沉迷手机一时爽,但这背后要付出的惨重代价,任何孩子都承担不起。
管控孩子手机,势在必行。
03
孩子手机上瘾
根源在家庭
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中心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:
孩子沉迷手机,往往是因为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。
第一,家长自己也沉迷手机。
曾有位孩子因控诉爸爸玩手机,在抖音火了。
他哭成一团,怎么也想不通:
为什么爸爸这么爱玩游戏,却不允许他玩游戏。
俞敏洪曾说:
“如果家庭是一台复印机,父母是原件,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。”
如果妈妈老是刷抖音,爸爸没事就看直播,孩子怎么不会跟着沉迷呢?
第二,家长习惯拿手机当“电子保姆”。
《少年说》中,小学生叶子健当着众人的面,向爸爸喊道:
“你们大人总是这样,为了图现在的安静,用手机稳住我们。
等我们长大了,沉迷于手机,你们又会觉得,是手机耽误了我们。
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,在小的时候,是谁把手机塞到我的手里?”
他的爸爸一时羞愧,反击道:
“那你觉得王者荣耀和吃鸡好玩吗?”
孩子说:
“因为没有你们的陪伴,我才觉得他是我唯一的陪伴者。”
现实中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。
不愿多花时间陪陪孩子,就把手机塞到孩子手中。
久而久之,手机就替代父母,成了孩子的情感依赖对象。
人民日报曾发文称:
“父母若管不住自己,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。”
想要孩子放下手机,家长得先做出改变。
04
管控手机宜疏不宜堵
提到管控孩子手机,很多父母想到的做法都是粗暴阻止。
但心理学上的“禁果效应”表明:
越是禁止一件事,人们的好奇心就会越重,越会想办法得到。
所以才有了现实中的一些极端例子。
宁波,一男孩因为父亲多说了几句“不准玩手机”,立马拿刀砍自己的手腕。
四川,一男孩因为父母想没收手机,直接打开六楼窗户,跳楼自杀。
因此,明令禁止不可取。
管控孩子手机,宜疏不宜堵。
1、规定玩手机时间
在家立好规则,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,可以玩多久。
让孩子在可以玩的时候全心放松,在该学习的时候全心学习。
2、教孩子正确使用手机
引导孩子看经典电影、优质纪录片,寻找学习资源等。
让孩子发现,原来手机还能这样使用,这比游戏更有趣!
3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
很多时候,孩子沉迷手机,不是因为不自觉,而是因为,他需要你的爱了。
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,如公园野餐、海边看星星......
让孩子惊觉,原来外面的世界、爸爸妈妈的爱,都是如此耀眼,远胜手机千倍。
4、让阅读替代手机成为孩子的爱好
一辆地铁里,母亲和孩子各捧着一本书,旁若无人地读着。
有人问这位母亲:你是怎么劝说孩子不看各种电子设备而去阅读的呢?
母亲浅浅一笑,说:“孩子不听我们的,他们模仿我们。”
最好的教育,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。
父母放下手机,捧起书籍。
孩子自然会模仿你,慢慢爱上读书。
05
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
因为手机,多少孩子高考落榜,梦想落空。
因为手机,多少孩子空虚落寞,身心受伤。
在孩子最好的读书年纪,请家长务必做好手机管控工作。
别让手机威胁孩子的健康。
别让手机偷走孩子的梦想!
-END-
作者简介:本文首发教师营(ID:jiaoshiying365),教师和父母都在关注,让孩子少走弯路,让家长少犯错误。
想要看到更多优质内容,
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范叔的视频号哦↓↓↓
本周读者福利
添加范叔私人微信fox5227
发送
关注读书有范视频号+
置顶星标读书有范公众号
的两张截图给范叔
范叔将抽取五名幸运读者送上
随机护肤品福袋!
(价值100-200元)
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,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(文章经授权转载)。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08-17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聚焦百姓
更多>